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协议
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协议
一、引言
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协议旨在规范网络舆情监测及研判工作的过程和方法,通过有效的舆情管理和预警,为相关单位提供决策参考,应对网络舆情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二、监测目标和范围
1. 监测目标:本协议适用于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研判的相关工作。
2. 监测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媒体、社交媒体平台、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各种网络信息发布渠道。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1. 监测内容:
(1) 舆情主题:对网络上热点事件、社会问题、行业动态等进行监测,提取关键词进行分析和研判。
(2) 舆情情绪:对网民在网络上的情绪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正面、负面、中立情绪的统计分析。
(3) 舆情声量:对舆情信息的传播规模进行监测和统计,了解舆情的影响范围和强度。
2. 监测方法:
(1) 关键词搜索:通过设置合适的关键词,对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进行抓取和筛选。
(2) 数据挖掘: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抓取到的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
(3) 监测工具:使用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工具,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度。
四、信息收集和整理
1. 信息收集:监测人员按照监测内容和方法进行信息搜索和抓取,并及时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2. 信息整理:整理收集到的信息,按照时间、地域、主题等进行分类和归档,建立信息库和案例库。
五、舆情研判和报告
1. 研判方法: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运用专业经验和分析工具进行舆情研判,提供独立客观的舆情分析报告。
2. 分析报告:运用图表、数据等形式,向相关单位提供舆情分析报告,包括舆情趋势、影响因素、化解策略等内容。
六、应急响应和处置
1. 应急响应:当监测发现重要舆情事件或突发事件时,应及时向相关单位发出预警,并提供必要的舆情分析信息。
2. 处置措施:根据舆情的危害程度和影响力,制定相应的处置措施,包括重要舆情事件的舆论引导和危机公关等工作。
七、保密与安全
1. 保密协议:网络舆情监测过程中,相关人员需签署保密协议,确保监测信息的机密性。
2. 安全措施: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系统和信息的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
八、总结与改进
1. 总结经验:定期总结网络舆情监测和研判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形成相应的工作规范和流程。
2. 改进措施:根据监测和研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完善工作流程,提高监测效果。
九、附则
本协议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进行修改和补充,需经相关单位协商一致,并重新签署协议。